这三个指标 ,出柜估计是率上率数每个数据中心运营人员都绕不开的话题。说实话,架率据中我刚入行的负载时候对这些概念也是一知半解 ,感觉都是心运在说利用率 ,有啥区别呢?个重 后来做了几年甲方的IT管理,又接触了不少乙方的指标知道项目,才慢慢体会到这三个指标背后的出柜门道。别看都是香港云服务器率上率数百分比 ,但每个都有自己的架率据中玩法 ,用好了能帮你省不少钱 ,负载用不好就容易踩坑 。心运 先把概念理清楚出柜率算是个重最直观的了,就是指标知道看你租出去或者用掉的机柜占总机柜数的比例。比如你有1000个机柜,出柜用了800个,出柜率就是80%。服务器租用听起来很简单 ,但实际操作中问题不少 。 我之前在一个金融客户那里 ,他们账面上出柜率有85% ,看着挺不错的。但仔细一看,有不少机柜里面就放了一两台设备,空间浪费得厉害。这就引出了第二个指标。 上架率关注的是机柜内部的空间利用情况。一个42U的机柜,云计算你用了21U ,上架率就是50% 。这个指标更能反映空间的实际使用效率。 负载率则是从用电角度来看的,设备实际功耗占机柜额定功率的比例。比如一个机柜配了10kW的PDU ,实际用电5kW,负载率就是50%。 怎么说呢 ,亿华云这三个指标就像体检报告上的不同项目 ,都很重要 ,但关注点不一样。 实际运营中的观察我接触过的数据中心,出柜率普遍都不低,大部分能做到70%以上。毕竟机柜租金不便宜 ,空着也是浪费 。但上架率和负载率就参差不齐了 。 前段时间去一个互联网公司的数据中心调研,他们的源码下载情况挺有代表性。出柜率92%,看着很不错,但上架率只有60%左右。原因也很简单,很多1U服务器只用了一半的插槽,2U的服务器经常只装了一块CPU。 负载率就更有意思了。我见过一些传统企业的数据中心 ,服务器配置很高 ,但实际业务负载很轻,CPU利用率经常在10%以下。算下来负载率也就30-40%的高防服务器样子 。 但是 !这并不意味着利用率低就是坏事。有个制造业客户跟我说过 ,他们宁愿保持较低的负载率,也要确保关键业务系统有足够的冗余。毕竟生产线停一分钟损失就是几万块。 不同类型数据中心的差异说到这里想起来,不同类型的数据中心,这三个指标的表现差别还挺大的。 IDC机房一般出柜率都比较高 ,毕竟是商业化运营,空置率直接影响收益。我了解到的几家大型IDC,出柜率基本都在85%以上。但上架率就不一定了 ,因为客户的需求千差万别 ,有的要高密度部署 ,有的要预留扩展空间。 互联网企业的自建机房通常上架率比较高,因为他们对硬件标准化程度比较高 ,能做到比较紧密的部署。我参观过某大厂的数据中心,上架率能做到80%以上,密度相当高。 传统企业的机房就比较保守了,出柜率、上架率都不会太激进。一方面是业务增长相对稳定 ,另一方面是对可靠性要求更高 ,宁愿多留一些余量 。 金融行业的机房负载率一般控制得比较严格,很少会超过70%。监管要求和业务特性决定了他们必须保留足够的冗余 。 优化这些指标的一些思路经过这些年的观察和实践 ,我觉得优化这三个指标需要综合考虑,不能只盯着一个 。 提升出柜率的关键在于需求预测 。我见过不少企业一次性采购了大量机柜 ,结果业务增长没跟上,机柜闲置了好几年。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是分期建设 ,根据业务发展情况逐步增加机柜数量。 上架率的提升要靠标准化 。硬件规格统一了 ,部署密度自然就上去了 。我之前帮一个客户做过整改,把原来五花八门的服务器型号统一成两三种,上架率从50%提升到了75%。 负载率的优化就复杂一些了 。虚拟化、容器化这些技术能提升资源利用率,但也要考虑业务特性。我觉得关键是要建立动态的资源调度机制 ,让计算资源能够灵活分配 。 顺便提一下 ,现在有些企业开始用AI来优化资源配置 ,效果还不错 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预测资源需求,自动调整虚拟机分布,能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提升负载率。 几个实用的管理建议建立定期的盘点机制很有必要。我建议至少每季度盘点一次,看看哪些机柜利用率偏低,哪些设备可以整合。这个工作虽然麻烦 ,但能发现不少优化空间。 监控工具要跟上。现在有很多DCIM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这些指标,比人工统计准确多了 。我们用过施耐德和伊顿的产品,都还不错 ,就是价格不便宜。 制定合理的目标值 。我觉得不能一味追求高利用率,要结合自己的业务特点 。互联网企业可能追求80%以上的上架率 ,但传统金融企业保持在60-70%可能更合适 。 重视电力规划 。负载率看着不高,但电力容量可能已经不够了。我遇到过这种情况,机柜还有空间,但配电已经满了,新设备上不了架 。 写在最后这三个指标说起来简单,但真正用好并不容易。我觉得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业务特点的平衡点,既要提升效率 ,也要保证可靠性。 现在云计算这么普及,很多企业也在重新思考数据中心的定位。是继续扩建自己的机房,还是更多地使用云服务 ,这个选择直接影响到对这些指标的要求 。 我个人的观点是,无论技术怎么发展,对基础设施效率的关注都不会过时。只是评估的方法和标准可能会有所调整 。 你们在管理数据中心的时候 ,这三个指标都做到了什么水平 ?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有意思的问题 ? |
手机安装APP提示解析错误怎么办excel超出设置值显红色的设置教程i7-4720HQ(i7-4720HQ的技术特点与应用领域)比较820和X10处理器(探索两款处理器的性能和特点,为你的智能设备做出明智选择)文件管理删除的文件恢复技巧(如何恢复误删文件及保护个人数据安全)Excel将表格中的名字对齐的方法Excel表格中将竖列数据求和的方法教程索泰1070性能评测及用户体验(一款强劲的显卡,为你带来出色的游戏体验)酷派5200s性能全面解析(一款卓越的性价比之选)奔腾J3710处理器的性能和特点分析(探索奔腾J3710处理器在性能、功耗和多媒体表现方面的优势)源码库云服务器亿华云b2b信息平台网站建设企业服务器香港物理机